经典案例

  • 首页 i(name 「警察故事」上海四代交警人诉说40年历程

「警察故事」上海四代交警人诉说40年历程

2025-04-16 00:28:47


点击关注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信

上海四代交警人诉说40年历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海市的城市发展目标、功能区划、布局规划也一直在调整着。以上海市东北部的杨浦区为例,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的40年里,这里从一个传统的老工业区正成长转型为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区。

城区功能和空间的变化,势必会带来道路交通以及执法形式的改变,道路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变迁,而交警作为与道路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已然成为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者与参与者。让我们从杨浦四代交警的视角,一同来体验这四十年公安工作的变迁。

吹坏8个铁哨

1

吹出“最严”哨子精神

2014年之前,生活在杨浦五角场地区的市民大多都见过这样一位交警,高大的身躯、响亮的哨声、饱满的热情、严格的执法。有他在的路口,从来不会拥堵,死路也会变活路,因此他被人们亲切的称为“马路指挥家”、“路神”。

他就是全国劳模钱龙根,1976年,钱龙根因伤从消防部队退役后投入到公安交通管理战线,从此开启了他与马路的不解之缘。直到2014年退休,整整38年的时间,钱龙根都与他的交通岗在一起,可以说,他是杨浦区改革开放的全程见证者。

杨浦区以前是一个老工业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杨浦区的各种厂房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其中不少工厂更是万人厂。所以每天上下班期间,马路上都是各种卡车和自行车、行人,乱穿马路的情况十分普遍。“那时候的红绿灯不像现在的这么智能,都需要交警在后面手动摇动。”钱龙根说,即便那时候的人比较老实本分,但是交警就一个人,在警力不足的情况下,管理的难度也非常大,所以必须得严格执法,告诉群众,交通法规的线在哪里,规矩是什么样子的。

因此除了对自己严格要求外,他对交通违法行为也绝不含糊,熟悉他的人给他起了个外号“严龙根”。

当时,一位离休干部曾三次因违章骑车被钱龙根教育处罚,老干部起初不服气,便暗地里观察钱龙根的执法工作。 后来,这位老干部写信给队部说:“由于自己未遵守交通法规,骑车违章已连续3次被大个子民警罚款,这位民警礼貌待人,执法文明公正,我虽是多次受处罚,但我还是要表扬他的工作精神。”

钱龙根吹铁哨子厉害是出了名的,有位细心的司机为岗台上的钱龙根做过粗略估计,他平均每分钟吹哨子55下,转体15次,打出指挥手势27下,这样的工作量是一般民警的5倍。就这样,30多年来来,钱龙根在岗位上共吹坏了8个铁哨子,下嘴唇也因常年吹哨子磨出了厚厚的老茧。每次值完班,钱龙根的腮帮子酸地吃不下饭,牙齿也吹坏了好几颗。但钱龙根吹出了属于他的哨子精神。

铁哨在哪里想起,哪里就不会出现拥堵。许多司机行人,只要听到五角场附近响亮的哨声,就不敢再闯红灯、违章违法。

就这样,除了全国劳模外,钱龙根还曾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和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等诸多荣誉。

提起曾经获得的荣誉,钱龙根自豪地对记者讲:“勋章一件衣服上别不下,荣誉证书有一大箱子。”记者看得出,钱龙根珍视每一次获得的荣誉,因为那都是对自己洒下汗水的肯定。

处理事故

“一碗水端平”

2

群众从陌生到亲近

2016 年 6 月,一张看似普通的照片,刷爆了申城人的“朋友圈”:正值当地交通大整治期间,一位市民为大汗淋漓的执勤交警递上纸巾。递纸巾的是市民何女士。站在中原路上等候过马路时,她看到执勤交警脸上全是汗,连帽檐都浸湿了,便掏出纸巾递过去:“警察同志,擦擦汗吧。你们太辛苦了!”

这位执勤交警就是金海波,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交警支队四大队民警,他也是钱龙根的徒弟。金海波所在的岗位——中原路翔殷岗,是著名的“肖玉泉”岗组。在交警岗位上,金海波始终坚持规范化执法,他常说:“规范就是我追求的永恒目标”。

wm完美真人

改革开放40年来,金海波作为一线执勤交警感触良多:道路拓宽了,隧桥开通了,马路上的车辆也明显增多,这给交通执法带来了一定难度,但相对应的,群众的守法意识也有了明显提高。

“在上世纪90年代,刚刚参加交警工作时,一个交警中队有40多个人,但只有一辆面包车和几辆巡逻用的摩托车,警用装备不像现在这么齐全。”金海波回忆道。

虽然硬件不全,但并不影响金海波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他始终坚信:你和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和你有多亲。许多接受金海波处罚的司机和市民,非但不抱怨,反而心悦诚服,最终成为了金海波的粉丝。

金海波始终坚持文明、规范执法, 在工作中不仅仅单靠硬性管理体现, 而是以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方法,起到警示一个人、教育一大片的管理效果。针对路口非机动车和行人违法现象,他不以管理者自居,坚持执法公正,营造社会的和谐氛围。

一次,在翔殷路翔殷支路路口附近,发生一起电动自行车与自行车相撞的事故,双方争执不下。事故不大,但有些特殊。骑电动自行车的是一位随军家属,这位部队官兵听到消息后,没来得及换掉军装就赶了过来。群众在旁指指点点,等着看好戏。

金海波到现场后,先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心中有了底。他深知规范化执法的重要性,只有一碗水端平,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最终,金海波根据法律认定了双方的主次责任:电动自行车逆行且在城市快速路上行驶,骑车人负事故主要责任;而自行车不按规定行驶,穿越绿化带需负次要责任。随后,金海波对双方进行了详细的释法说明,双方都主动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围观群众也拍手叫好。

自此一些不认识金海波的人也渐渐熟悉了这位家门口的交警,并在一些事故中,主动站出来,做见证人。

英模的女儿

3

想念他,不如成为他

驾车经过翔殷路军工路隧道口的司机们,也许会看到一名女交警在指挥交通。只见她腰杆笔直,手势干净利落。她叫肖竞吉,她的父亲就是肖玉泉。虽然父女俩没有共事过一天,但是肖竞吉却在父亲工作过的岗位上,站出了另一种精彩。而肖竞吉从警后的第一位带教老师,就是肖玉泉的昔日战友金海波。

2002年,杨浦交警支队交警肖玉泉因为工作劳累过度,罹患肝癌离去世。在追悼会上,13岁的女儿肖竞吉望着父亲的遗像默默流泪。没想到,11年后,当年在追悼会上哭泣的小女孩,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父亲的纪念:穿上警服,站在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岗位上,完成他未尽的责任和心愿。

从2013年8月至今,肖竞吉已经在交警岗位上走过了5年多。从最初实习时紧张到敬礼举错手,到现在肖竞吉已经成长为一名出色的交警。进可在一线指挥交通,退可在学校、社区从容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培训。看到肖竞吉的进步,肖玉泉昔日的交警战友们倍感欣慰。

提起父亲肖玉泉,肖竞吉脸上满是崇敬与坚毅。“我的名字是父亲给我取的,像个男孩子名字,从小他也是把我当男孩子养的,他希望我坚强勇敢。”肖竞吉说,“小时候父母在杨浦区白洋淀球场旁边工作,爸爸喜欢足球,就给我报名练球。”

“他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最帅的爸爸。”肖竞吉丝毫不掩饰对父亲的依恋和怀念。在她的印象中,爸爸高高帅帅的,在马路上指挥交通很认真,上班很早,下班很晚,永远很忙。读小学那会儿,妈妈每天都会给肖竞吉在包里放一个苹果。有时候放学时,肖竞吉会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啃苹果。

一次恰巧被巡逻执勤的肖玉泉撞见,虽然被父亲被批评了一顿,但肖竞吉心里甜滋滋的,当警察的梦想自此在心里扎了根。

「警察故事」上海四代交警人诉说40年历程

其实在决定报考警校前,肖竞吉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女足运动员,差一点就要入选市队,但她还是放弃了。“不管是踢球还是要当一名警察,都跟爸爸有关,但我想成为像爸爸那样的人,继续爸爸未完成的心愿,所以我最后还是选择了报考警校。”肖竞吉语气轻松地说。

但记者了解到,其实作出这样的决定并不轻松。对于当时即将升高三的肖竞吉来讲,要补足文化课成绩需要付出太多的汗水。凭着一股韧劲,肖竞吉还是坚持了下来,也顺利考取了浙江警察学院,后又考入了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肖竞吉被分配到了父亲曾经工作的集体——杨浦交警支队五中队实习,并最终成为了父亲生前所在中队的一名交警。

“爸爸是一个好人,他见不得别人受苦。 ”在肖竞吉心中,父亲既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平凡的人。在一次巡逻中,肖玉泉偶遇一个患有智力残疾的女孩要买文具,而身患残疾的母亲陈爱琳没有能力满足女儿的愿望,急得在文具店门前大哭。肖玉泉从不高的工资里拿出钱来资助她们,上门堵漏修瓦,帮孩子联系学校念书,对她们的照顾一直持续到他去世。肖玉泉走后,帮助困难群众成为队里的一项传统,如今,肖竞吉接过了父亲和叔伯们的接力棒。

最年轻的“马天民”式交警

4

新时代、新科技、新智慧

1月14日上午,这位刚刚参与早高峰执勤回来的年轻交警,来不及坐下喝口水,就与几名同样年轻的同事探讨起了一起交通执法警情。他的桌子上放着一排“装备”:有手机、警用PDA、警用对讲机、视频记录仪……他就是杨浦交警支队机动大队的警长倪嘉辉。

别看1991年出生的倪嘉辉年纪小,但他的荣誉却并不少。自2014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已经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荣获个人春运先进嘉奖1次,荣获上海公安系统百佳标兵称号,并且成为12位上海公安交警系统争创新时代“马天民”式交警标兵中最年轻的一位。

倪嘉辉是杨浦交警支队青年突击队(又名“尖刀队”)的队长,队伍里现在有4名成员。他们灵活运用科技的力量,去处置道路交通的“顽症”、执法管理中难啃的骨头、各种突发事件,成为最新一代交警的典范。

倪嘉辉从小向往警察这个职业,从上海理工大学毕业后,又考入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院,毕业后成了一名交警。身高1米83的他,学生时代是一名灌篮高手、健身助教。现在,他则成了一名优秀交警、杨浦“活地图”、执法能手。

2018年初,为整治通往复兴岛的海安路桥上超载货车多这一“老大难”问题,他和“尖刀队”队员利用所掌握的违法车辆的行驶轨迹,连续多日深夜设卡伏击,查处了一批超载超限大货车,保障了海安路桥的安全。

在采访时,倪嘉辉的手机时不时会震动一下,原来这是海安路桥下设置的称重仪发来的信息。只要有涉嫌超载的车辆从桥上通过,就会有数据信息发送到倪嘉辉的手机系统上。凭借这些科技手段,倪嘉辉可以不用到现场,就能获悉海安路桥的情况,为进一步执法查处相关超载行为提供依据。

“运用科技的力量,可以弥补警力上的不足,而且可以实现非现场执法,堵截错峰违法行为。”倪嘉辉向记者展示的手机上的执法软件系统,“作为年轻一代交警,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通过科技的力量,来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

目前,倪嘉辉正与青年突击队的年轻成员们正做着更多的尝试和探索,为今后精准执法提供借鉴。

值班编辑:俞澜昇

更多重要警务资讯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警民直通车上海”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